在國家“新基建”與“雙碳”政策的推動下,輕量化材料的創新應用正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。海驪鎂合金憑借核心技術,在5G通信基站屏蔽罩蓋與新能源汽車電機端蓋領域取得新進展,以“更輕、更強、更可靠”的解決方案,為行業發展提供新動力。
精密鑄造
攻克鎂合金產業化挑戰
鎂合金具有輕量化與高比強度的優勢,但其鑄造過程中易產生氣孔、縮松等問題,且復雜結構成型難度較高。
以本次中標的5G通信基站鎂合金屏蔽罩蓋為例,客戶對產品在尺寸精度、一致性和結構集成度方面提出了多項嚴苛要求,薄壁厚度誤差、安裝孔位精度等部分性能指標甚至超出了常規量產水平。海驪鎂合金研發團隊展開技術攻關,成功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。

在生產工藝上,項目采用3000T智能壓鑄單元,并運用高真空壓鑄工藝(真空度≤5mbar)。項目初期面對薄壁區域出現塌陷和氣孔等缺陷,海驪技術團隊通過優化澆口系統設計、調整模具冷卻回路,并引入數值模擬技術,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。最終,熔體氣孔率被控制在2%以下,薄壁區域厚度誤差穩定在0.08mm以內,成功平衡了鎂合金流動性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。
在精密成型技術方面,海驪創新研發的多級頂銷協同脫模技術,輔以數字化變形模擬,配合3D數模模擬分析,關鍵部件尺寸精度達到±0.05mm,成功解決了復雜內腔結構的成型難題;針對5G基站屏蔽罩蓋的特殊需求,開發了φ4.5 高精度孔位陣列加工工藝,將安裝孔坐標誤差控制在±0.1mm以內。

經上述工藝優化后,產品性能實現顯著提升:部件接縫大幅減少,整體重量減輕35%,開發周期縮短約25%,并獲得正式定點通知。
綠色智造
推動行業技術升級
海驪鎂合金將智能制造理念融入生產體系,通過材料、工藝、模式的協同創新,推動鎂合金產業化進程。在技術研發方面,海驪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丹·謝赫特曼及多家科研院校合作,成立新材料實驗室,掌握了成熟的高真空壓鑄工藝,并具備強大的仿真模擬能力。
目前,海驪已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、河南省汽車用鎂合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稱號。

未來,企業將聚焦航空航天精密構件、新型儲能設備外殼等領域,持續優化鎂合金性能,拓展規模化應用,為全球碳中和目標與產業變革貢獻力量。
(責任編輯:佟明彪)